网站首页 艺术简介 评论摘录 书法作品 山水作品 花鸟作品 最新作品 评论文章 艺术资讯 视频专栏 艺术历程 联系方式
评论摘录 ++更多

沈鹏 (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
郭子绪创作崇尚真率,追求一种质朴、自然的书风,因此,他的书法作品富有一种内在的美,不事雕饰,古雅之中天趣溢发,气机流宕,格高韵足,令人回味。

 

杨仁恺 ( 著名文物专家、书画鉴定专家 )
( 他的 ) ...

艺术资讯 ++更多
评论文章 ++更多
  艺术资讯  
 
书家近况:郭子绪先生赴青岛参加当代书法研究展
发布日期:2017/6/6 16:03:00
阅读次数:2623

书家近况:郭子绪先生赴青岛参加当代书法研究展

2017-01-20 东艺 郭子绪

 




书家近况:郭子绪先生赴青岛参加当代书法研究展

 

东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郭子绪先生于2017115日赴青岛参加“40后/80后”当代书法研究展。

 

2017115日,“40后/80后”当代书法研究展115日在青岛城市艺术馆举行。

1
15日上午930分,由青岛出版集团和和德才集团主办的“40后/80后”当代书法研究展暨青岛城市艺术馆开馆仪式在青岛出版集团隆重举行。著名书法家郭子绪、刘正成、刘彦湖、于明诠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20余人及青岛本地的书法家、书法家爱好者等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青岛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咏主持开幕式。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著名书法家郭子绪、原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吕振宇先生致辞。

 

 

出席开幕式嘉宾名单:

著名书法家、教授郭子绪先生;
著名书法家、教授、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刘正成先生;
著名书法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彦湖先生;
著名书法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于明诠先生;
书法家、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刘健先生;
书法家、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唐楷之先生;

书画家魏全钦先生;
书法家、青岛画院郭强先生;
书法家、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王子庸先生;
书法家、秦皇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博先生;
书法家、《山东艺术》杂志社副主编崔洪涛先生;
书画家孙勇先生;
书法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张目达先生;
参加今天开幕式的领导有:
原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吕振宇先生;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范国强先生;
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潘胜国先生;
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乃瑞先生;
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宋文京先生;
青岛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孟鸣飞先生;
德才集团董事长叶德才先生;

 

 

下午三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书法家和青岛本地的书法家,学者一起就走出唯技术时代举行了专题研讨会。对当今书法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王子庸博士主持研讨会。

 

 

郭子绪先生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子庸:

那郭子绪老师先说,郭老师准备得非常充分。他昨天来青岛之后,我在宾馆请教了一下午,受益匪浅。郭老师准备了一个很长的发言提纲。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郭老师发表精彩演讲。

 

郭子绪:

子庸过奖了。我不善于发言,在纸上写几句话是怕忘了。大家能听到吗?嗓子哑了半年多了。

上午听了半截,后来五六次电话把我叫出去了,是一个黄山的学生说要跟我见面说话。上午听了刘正成老师的讲座,对关于书法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下梳理,这是很有价值的一个事,也很费心思,需要找不少的资料才能把这问题弄清楚。

中国的汉字成为书法,出现文人书法以后,有欣赏价值了。开始是册页,后来是手卷,手里把玩的东西,后来是扇面,后来把它挂起来,变成供人欣赏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文人把玩的东西了。再后来到了明清时代,出现大卷轴,从傅山、王铎一直发展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今天的书法。后来那段我没听到,但是我想可能也说到了:当今的社会不仅是挂大卷轴了,大厅里头有些作品更大了。这是书法的一个演变过程,也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需要的一个变化过程。所以这个梳理是费了不少心血的。没有进行资料的系统的研究和发现,那是讲不了的,所以很有价值。

刚才于明诠老师他讲的更深奥,我不是太懂,尽是哲学理论。我基本上是个研究中国书法的人,多少研究点东方哲学,西方的文艺理论也看了看,看得不多。

小时候学习书法,对书法是什么完全不懂,谁写的好坏也完全不懂。沈阳几个名家就是我的老师辈,我认为他们就是该顶礼膜拜的神仙了,认为他们有名气肯定都写得非常好。随着读书,随着逐步研究,一点一点地懂了书法,到后来又深入地懂了一点,才知道我当初顶礼膜拜的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大书法家。当然也有大家,像沈延毅先生,直到现在也是一位出众的大书法家,我是亲眼看他写过很多次,写得太棒了、太有份量了,对笔墨的研究太有深度了!老先生到晚年的时候一天就喝这么一小盅红酒。到临终还在抽烟。所以我也跟我老师一样抽烟。他是后来脑溢血没的,活了92岁。

对书法的认识方面,我想简短地谈一点我想谈的东西。

第一,我们应该有对中国书法的自信,这也是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一个自我认识上的自信。因为中国书法已经在世界艺术之林里立定脚跟,没有人不承认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一个独特的高品位的艺术门类。它跟油画、版画、雕塑、壁画、中国画一样具有很大的份量。而且我认为它还有独到的地方,跟油画、版画这个系列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毕加索所作为西方的大画家能说出来:我要是在中国,一定是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这话毕加索决不会是开玩笑说出来的。说明不管在世界艺术的哪一个领域里、哪一个画种里的艺术家,在高层理论上都是相通的,认识高度都是一样的。

后来我就理解毕加索说这个话道理在哪。他的油画在粉红色时期、蓝色时期被更多的人接受,后来他改变了方向。风格上采取了出奇制胜的办法,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好奇和后人的承认。他那时候说出那句话,我想他对书法是有所研究。包括梵高的油画也吸收了中国的线条的东西,他也吸收了日本浮世绘的一些东西。日本的浮世绘跟中国的国画都是讲究线条的。

中国书法最大的特点,我认为是世界艺术领域其他画种所达不到的一个高度和品位,那就是当艺术家有了成熟的技巧和比较高深的修养,包括人性修炼之后,在灵感到来的一刹那就使之成为了永恒。在这点上只有中国书法能达到,比如说怀素的《苦笋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都是这样的,在灵感到来的一瞬间成为永恒。再过一万年,也没有人敢否定这样出类拔萃的作品。油画能达到吗?达不到。版画能达到吗?雕塑能达到吗?壁画能达到吗?国画最相近,国画也达不到,也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完成一件杰作,只有书法有这个特点。所以这是不同于其他画种而又很独到的一个特点。
所以我认为我们作为中国的书法家,就应该有这种对中国书法的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有些人提出书法要走向世界,我们已经在世界艺术之林里,还要往哪里走啊?我不明白这个提法!就一个世界,在世界艺术之林里就一个品种书法,没人不承认了。所以,所谓走向世界,如果是想让外国的观众都懂中国书法,这是错误的。就像让中国的观众全懂油画,让中国的观众全懂交响乐,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不可能,是吧?不管哪个艺术门类都不可能达到全世界60亿人口都能欣赏,谁也做不到。

中国书法成为了中国人的符号,外国人一看到中国书法,一看到中国的瓷器、丝绸,一听到中国的古琴、古筝、二胡、胡琴,马上就说唐人的、中国的,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的符号,这是我们从祖先到现在为世界文化艺术所做出的贡献,所以我们应该为之骄傲。从其他画种、其他艺术门类中吸收营养是对的,但是不能够为了迎合别人而消灭自己,这是不对的。

当然,光有这个文化自信也不行。我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经典作品,正因为有这些经典作品,在世界艺术之林里,外国艺术家就不得不认可。我们这个时代,如果我们的艺术家再创造出一些优秀作品,同样穿在历史的链条上,就像颜真卿《祭侄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怀素的《苦笋帖》、张旭的《古诗四帖》、黄山谷的《华严疏卷》、米芾的《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杨维桢的《真镜庵募缘疏卷》、徐渭的大草、邓石如的行书,还有当代林散之、徐生翁的书法。这些人的书法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出类拔萃的。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那么才能加强和强固我们在世界艺术之林当中的地位。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笔墨。我研究黄宾虹、学习黄宾虹几十年了,住进北京是2005年,又研究了一年山水画,从2006年开始动笔。从黄宾虹里得到的,不仅是绘画技法,更是他对中国画和中国书法深刻而明晰的认识。这是一个重要的收获。只有黄宾虹对中国的笔墨才有那么明晰而深刻的认识。黄宾虹说过两句经典名言,他说中国画舍笔墨内美而无他,说得果断又决绝。第二句话是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就是说,如果对笔墨没有明白的认识和掌控,你连大门都进不去,无由参悟。他又说了,人们在艺术的研究上应该把重心和精力力放在哪里呢?放在笔墨上。笔墨包括用笔和用墨,但笔墨是一个综合的东西,不能分开来研究,可以分开讲,但是笔墨两字另有含义。

他又说不必计较字形的粗拙。当我看到他这句话的时候不是马上就理解了,但是后来确实真正地理解了,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重要的是笔墨。在我的文章里,我曾大胆地说过一句话,这句话是考虑了多少年才敢说的。因为从自己对书法和绘画的研究和学习当中,曾经认为技巧只是手段,是为内容服务的。可是我对中国书法研究到最后,我得出结论:笔墨在中国书法中不仅仅是形式和技巧,而是本质的内核之内核。这可能跟黄宾虹的见解是接近的。

所以,到后来我的研究重心就放在我说过的这些出类拔萃的作品上。研究了这些作品以后,得到什么呢?一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流线上,历代书法大家都是在主流线上的变化。第二都是在笔墨上出类拔萃。我为什么没谈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呢?我记得在刘正成老师26年前编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我写了7篇文章,有一篇是颜真卿的祭侄稿赏析。我说《祭侄稿》当为天下第一行书,而不是《兰亭序》。20年之后陈传席发表的文章里,他说《祭侄稿》当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不一定看到我那个文章,可能是不约而同。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被列为天下第二行书。《兰亭序》,我们见到的都是临本,不管是褚遂良临本,还是虞世南临本,没有一件是王羲之的真迹,我们没见到,他带到坟墓里去了。没有王羲之的真迹,如何去评价王《兰亭序》?怎么就认定他写字最好啊,必然是依据临本。有人评价认为冯承素的临本更接近王羲之《兰亭序》的真面目。我说,在这几个临本当中,冯承素临的是最差、最版刻的一个,褚遂良临得比较厚重,虞世南临得更灵动些。所以,对王羲之《兰亭序》下结论很难。

我说到这里就归结到一句话,历代经典作品,像刘正成老师说的那样,都属于文人书法,胸无点墨的人能写得出来吗?不可能。

我又想到民间书法,我们发现一些民间书法也写得很好,我们承认是书法作品,但是他没名没份,又没官职,又不是著名的书法家,那真的是没读过书的老百姓写的吗?我不承认,不可能。他只是没名而已,他肯定有学问、有修养,要不他写不出来能被我们懂书法的人承认是好的作品。举个例子,邓石如,他是布衣,没官。徐生翁也是布衣,你能说写得不好吗?邓石如在清代被称为国朝第一,清代可是有很多名书家的。我说邓石如只是行草写得好。人们一般认为他的篆书和隶书好,固然也好,但是行草更好,份量更重。

所以说,归根到底黄宾虹先生提出的见解,也就是说笔墨在中国书法这些经典作品中得到认证了——笔墨是如何地重要。

先说到这儿吧。郭子绪:没什么可说的了。我们不知不觉人就变成老了,是吧?我跟刘正成老师认识的时候,不到50岁的。

刘正成:不是,40岁。

郭子绪:嗯,40岁。

刘正成:陈振濂当年29岁。

郭子绪:是啊,现在回想起来,不知道怎么老的,已经快80了。
我们这一代人在传统笔墨技巧上和传统书论、画论的认识上都是下过很大功夫的。跟茅盾、鲁迅这些人不同。他们是文人写书法,写得好不好呢?好。但是他们并没有下过像我们这些书家的功夫,去百遍、千遍地临帖、去研究,下苦功、下实功夫。
我再举个例子:毛泽东。我记得有一会书法界测验毛泽东的时候我给了票。在历代当政者中写字最好的是毛泽东,再就是宋徽宗了,是不?再没有比他们更好的。像毛泽东主席这个时代里,朱德、董必武、周恩来、陈毅都写一手好书法,但是他们跟我们下实功夫、下苦功夫去研究书法的,还是不同的。在笔墨份量上、最后的价值上是不同的,所以黄宾虹他说文人书画,他没看好。他认为好的国画是士夫画。
我早年的时候曾经倾心于扬州八怪的某些画家,像金农、黄慎、高凤瀚。在我们辽宁画院的资料室的资料员小梁说,一个齐白石的画册,一个金冬心的画册,只有你一个人借。借阅限期一个月,我一个月还回去,第二天还借回来,没人看,就是我一个人来回借。那时候没钱买书,工资很低。时代变了,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黄宾虹是高大又伟大,这个人。无论从绘画、书法的高度,还是理论高度,下功夫的那种苦学精神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最苦的得说是黄宾虹,在艺术大家里,齐白石比他强,一幅画还能换一袋白面的。黄宾虹那么好的画不仅是没人买,参加展览,策展人的水平低,还不让他参加,到那种程度。像梵高,一辈子就卖了25法郎,他弟弟在画廊的主人手下当副手、副经理,也没法让梵高的画进到画廊里去卖。

刘正成:黄宾虹去世的时候,他家人把他三箱画要捐出去,人家不要。

郭子绪:是吧!

刘正成:他的一个学生跟我讲的。后来浙江省图书馆勉强接受下来。搁了几十年,前些年才发现。

郭子绪:多可悲啊,是吧?这就是艺术的阳春白雪。黄宾虹捐赠给博物馆那么多的作品,包括他收藏的文物,我说这人他太高大、太伟大了。生活那么艰苦,老了、眼睛也不好了, 91岁的画还是那么精彩,真了不起!
梵高,一辈子就卖了25法郎,和朋友画家高更喝了一顿酒,收来的钱去了一趟妓院,花没了,再没钱了。后来在麦田里拔枪自杀了。他为什么自杀呢?这是个谜。在夏天太阳特别毒的时候,他支着画架在野地里写生,头顶都晒得冒汗,小孩们就拿他当疯子,拿石头、拿锄头追着他打,就是这样一个人。生活上如此不幸,然而却造就了有史以来在油画上一个新的高度。
就说这些吧。

王子庸:谢谢郭老师!

刘正成:我接着说说另一个名人马一浮,他去世前,他的作品是想捐给博物馆的,博物馆不收,他就去找陈毅,陈毅给他开了后门,给中国历史档案馆写了封信,说希望你们能收藏马一浮捐赠的作品,然后,他们才接受了。我们编《中国书法全集马一浮卷》的时候,到历史档案馆去找资料,他的作品根本就没有编目,随便堆放着,当时就是这样。你想像马一浮这样的人,他们超前的艺术观念并不为当时接受。

郭子绪:是啊,超前的东西很难被接受。
我要赶火车,得走了。

刘正成:好,说一会儿话声音就好一些了。

郭子绪:上午声音好一点,一到下午就这样。

刘正成:注意休息。

郭子绪:谢谢各位!

王子庸:


谢谢郭老师!昨天下午和郭老师聊天请教,郭老师告诉我一个他的故事,就是他刚才讲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写字一直找不到感觉,因为学的是当地一些名家。他后来看到沈尹默的《书法散论》,看到三个字——“屋漏痕,郭老师说当时他一下子就跳起来了,额头上直冒汗,他一下子就把笔法悟透了。古人经常讲到这样的故事,通过什么担夫争道或者什么道上斗蛇悟书,这其实一点都不玄虚。郭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我是非常认同的。大家看郭老师的作品,他的每一画都是入木三分。什么叫入木三分?笔要杀纸。现在好多人写字,笔是浮在纸上的,许多人只是要个外形的漂亮、结构的漂亮,乍一看很好看,其实没深进去。可以说,作为书法基础的用笔这一关都没过。

郭老师刚才讲到一个观点,书法的最高妙之处就是一瞬间就让其成为永恒。刘正成老师也讲过这个问题,但刘老师用了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他说古代书法中,像《祭侄稿》等这些经典作品,其实它近乎为一种行为,是一种行为性书写,就是中国最古典的艺术形式反而有一种最现代的质素。我觉得郭老师、刘老师他们想到一起去了。

关于郭老师有一个段子,据说是有一次全国书法的评审,好像是在山东枣庄,评审中间休息的时候,大家都凑在一起说笑。只有郭子绪老师一个人坐在一棵大石榴树下,静静地坐在那里。石开先生就说——单看形象,石开先生是很有艺术气质的——他说,你看吧,我们这些人里边,郭子绪先生最有艺术气质。

昨天和魏全钦聊天,他说,我第一次见郭老师,感觉他是完全活在自己内心世界里,是最纯粹的那种艺术家。

 
















网站首页 艺术简介 评论摘录 书法作品 山水作品 花鸟作品 最新作品 评论文章 艺术资讯 视频专栏 艺术历程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郭子绪教授个人网站 备案号:辽ICP备05026028号-3
设计制作:东方艺术工作室 恒昊互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