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艺术简介 评论摘录 书法作品 山水作品 花鸟作品 最新作品 评论文章 艺术资讯 视频专栏 艺术历程 联系方式
评论摘录 ++更多

沈鹏 (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
郭子绪创作崇尚真率,追求一种质朴、自然的书风,因此,他的书法作品富有一种内在的美,不事雕饰,古雅之中天趣溢发,气机流宕,格高韵足,令人回味。

 

杨仁恺 ( 著名文物专家、书画鉴定专家 )
( 他的 ) ...

艺术资讯 ++更多
评论文章 ++更多
  艺术资讯  
 
随缘放旷 任性逍遥 《中国画谭》杂志 ——郭子绪访谈/唐朝轶
发布日期:2012/7/6 0:35:43
阅读次数:2350

随缘放旷 任性逍遥

                             ——郭子绪访谈/唐朝轶

    

    编者按:  郭子绪先生是当代书法界最具影响的几位书法家之一。他声名鹊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曾在书坛刮起一股郭子绪书风热潮,梅墨生先生在新出《郭子绪书画集》序言中写到:郭子绪是那个时期中国书法的一个象征,在书坛他甚至开创过一种流行书风。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今日所谓流行书风的先驱。

    郭先生是一个隐逸之人,他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便一度在书法界销声匿迹,20世纪末又偏居南国,在三十三株梅树山庄享受恬静平淡的山居生活。近来,他迁居北京,选择环境清幽的一个住所,安度他诗意般的晚年生活。

去岁春节前夕,因国际书协筹备的一些事情,《中国书法全集》编辑唐朝轶与本站版主黄英华一道拜访了国际书协副主席郭子绪先生,得以向先生请教书法、艺术方面诸多问题,其中观点颇多新意,《中国画谭》杂志将谈话录音予以整理,经郭先生审阅后在最新一期发表。现贴出全文及相关图片,以飨读者。

 

                  离开读书、写字、作画,人生就没意义了。

    唐朝轶(以下简称唐):前几天,您到松竹草堂来,很遗憾没能得见先生,中国书法在线网上发表了您与刘正成先生的会晤,许多网友对您的近况很关心。我对先生仰慕已久,能拜谒先生一直都非常期待,路上还颇有些紧张,很是激动。第一次见到先生的大作,是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集子,沈鹏先生作的序言。

    郭子绪(以下简称郭):那很早了。那是什么情况呢?沈鹏说先出老一辈书家,然后准备出中年的,结果中年就出了我一本,后来就停了。

    唐:就这本书法集,好像在《中国书法》上组织了一个研讨会。

    郭:研讨会不是就这本书,当时刘正成先生想做一件事,找几个比较典型的书家,然后请专家一起开个研讨会,从学术角度探讨。我是第一个,拿我开刀的,完了以后,大概还搞了两个,后来就停了。

    唐:我看了发表在《中国书法》上的研讨文章,以及先生的大作,我以为先生的书风迥异于当时其他的书家,是以后书法界变革的先驱。虽然您在结体上极尽夸张变形,但您始终保持着线条书写的底线——遵循传统的用笔之法。而不像有些所谓的创新者,为了求得形式上的刺激悦目,不惜牺牲书法的用笔,一味的横涂竖抹,放弃对笔法的锤炼。我从您的笔墨之间,看到的是一种真正传统文人的心性,一种清逸、散淡、潇洒、自由……

    郭:我是一个不受约束的人。你看我现在还在辽宁画院。本来九七年退休,2000年底又重新聘回去了。我说要让我去开会上班,我就不应聘了。院长说不用,我可随意。我习惯了自由的生活,所以写字也自由。

    唐:在我脑子里有一幕对先生的印象特别深刻,就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光碟里所拍的录像:先生坐在椅子上,半侧身面对镜头,手里夹着香烟,烟雾弥漫在空中,您若有所思的念着自己的一段随感月亮从东山升起,当我把人生看明白的时候……”

    郭:那时候,我正好有病,他们说只能到沈阳拍东北三省几个书家,我正好在沈阳,临时找了一个房子拍的。这段话是一九八九年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个展中前言里写的几句话。

    唐:这段话把我对书法的认识引到了哲学的层面。郭:落花随着流水逝去了,月亮又从东山升起,当我把人生看明白的时候,我的艺术因此而沉静清澈了……

    唐:书法应该是哲学的、诗意的……:

    郭:更应该是自由的。艺术离开大自由、大自在就达不到真正的艺术高度。

    唐:郭老师从事书法几十年了,南北萍踪,经历了许多的人世沧桑。我现在也从事书法的创作与研究,作为晚辈,很想知道书法在先生的人生中占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郭:对我来说是书和画,本来我是先学画。考鲁美主要是学画。说真话,那个时候我想考油画。考鲁美之前,我一直是画油画、素描、色彩之类的。考鲁美的时候,有个创作课。创作课我一想画别的来不及,我就画了幅国画,结果就考取国画系了。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感觉去国画系还是对了。后来才认识到,在中国还是得从事书法和国画,油画想达到西方国家那样的水平,在中国是很难的。对我来讲,离开了书法和国画,人生就没意义了。我一个是书法,一个是画和读书,还有一个是烟。.

    唐:我以前见到您还喜欢呢!

郭:原来还有酒,现在不喝了。

 

隐居南国,潜心画事

 

 

    唐:您在上个世纪末,隐居南国八年和外界接触很少,您的书法界朋友都很难与你取得联系,您给刘老师的电话也是一变再变。

 

    郭:有点特殊原因,所以老改变电话。

 

    唐:您是出于什么动机去广东过这种隐逸的生活?

 

    郭:我二十几年来有一个梦想,就想有一个大一点的画室,一直解决不了。后来辽宁画院建成以后,每个人给了一个画室,将近三十米,当时那在全辽宁都轰动了(出版社、鲁美的都说就他们画院有画室)。但是,我的二十几米画室,宣纸在那里,书在那里,一个床在那里,一个画案在那里,你想一想,满到什么程度?很小,很小!但那个年代自己想买个房子,买不起啊!结果,到广东那里的朋友对我的作品比较喜欢,一个朋友说给我一套房子,你能留下吗?我说,你给我多大房子?他说,你挑二百米以上,三百米以下,我说那我肯定留了。因为他拉我已经走了一圈,这里山青水秀,我本来就喜欢山,那山里相当幽静。可惜我这位知交英年早逝,真是遗憾。

 

    唐:您大作品集前面的照片就是在那附近拍的吧!

 

    郭:对,就在那个山里,有山有水,那水清可见河底!就这样留在那里,这还正合我意了。我那个大画集里面所有的画几乎都是在那儿画的。以前我在辽宁画院的时候,一年就画一两张画,是应对辽宁省的美展,因为是省会员嘛!书法事太多了,没时间画。在清远,我得闲了,我跟社会也不接触,跟广东省书法、美术界全都不接触,就安安静静的在家里,画了那么多画,后来2002年的年底出了那本集子。

 

    唐:我很喜欢先生画的梅花。从中更能看见先生对人生的思考。

 

    郭:我喜欢梅花的性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百花争艳,独守清幽,圣洁,纯粹。

 

    唐:我看先生的近作,线条愈发老辣,而气韵愈显简静了,这可能与您这几年在那里的修炼有关?

 

    郭:是。我无心旁务,前几年国展、中青展的评审还要出去一二趟,此外一年就出去两趟,去笔会挣一些钱,去一趟也就三天到四天。

 

    唐:广东这个地方,我感觉它的山水也秀美,但似乎在近代并没有滋养出多少一流的艺术家,这是什么原因呢?

 

    郭:广东注重发展经济。文化底蕴跟北京和其他某些地区相比,以及对艺术认识的深度上,还有些差距。

 

    唐:所以,我就感到奇怪,为什么同样是在南方,江南包括西南的山水,却孕育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大师?

 

    郭:一个是文化底蕴,另一个是时代不同了。我对这个感触很深,现在时代跟历史是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有电视、网络,信息发达,区域性已经打破了。从电视里,黄山、华山各地风景都能看到,甚至全世界都能看到。所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已经不绝对了,但相对关系还是有。

 

    唐:对,这个灵气是能附在人身上的。

 

    郭:但古代就不同了。很多人往往一辈子就没有走出过他出生的那一片地域。

 

 

                我不属于人们所认为的流行书风

 

 

    唐:我作为一个喜欢书法创作的青年,曾受到像您和孙伯翔先生、王澄先生以及刘正成先生等许多老一辈书法家的影响,而痴迷沉醉于书法的学习。但在今天,我却陷入了迷茫。虽然前两年王镛、何应辉等先生主持的流行书风,在书坛那个特殊的时段,捍卫了书法作为艺术存在的荣誉。但是,在第三届流行书风过后,大家不约而同的发现流行书风的路似乎是越走越窄了,大家在习惯了夸张的形式带来的视觉冲击后,似乎已经对各式各样的变形不再感兴趣,甚至发出许多不和之声。那么,作为年青的书家,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呢?所以,我就很注意老一辈书家在今天的生活里,他们是怎样对待书法?他们在思考些什么?我发现,像您也好,王澄老师也好,刘老师也好,平时实际上很少进行所谓的书法创作,你们更多的是在书斋中读书、作诗、画画。这就使我感到困惑,书法究竟能不能做为一种纯粹的职业来研究,它是不是应该像古代一样,回归到大文化的背景,作为文人士大夫闲暇之逸事呢?陈传席先生有一个观点:书法是非专业之业。不知先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郭:书法作为一个专业现在存在了,作为一个职业,那不一定。像我们在画院的,属于真正专业创作。像美院教书都不属于专业创作,他们属于教育。古代的书家,几乎全是业余,没有专业的书法家。但现在应该说是有专业的。开始的时候,上海画院有了专业书法家,后来逐渐其他画院也有了,像我们单位辽宁画院,专业书法家、国家开工资的就我一个。

    你刚才谈到流行书风,当时流行书风名字提出来的时候,第一个提出来点名的就是郭子绪、王镛。但是当时提出来的时候,我看看文章,就扔一边了,因为我不在意这些东西。但是后来我就考虑把这些人的书法作为流行书风来说,实际是不合理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承认,是什么原因呢?别人管你叫流行书风,就像给人起个外号似的。我记得在初中的时候,我说话把给你一个苹果,我叫“K你一个苹果,别人给我起个外号叫K”,叫惯了你也得承认啊!

    实际上,流行书风都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只不过创新幅度稍为大胆了一些。像现代书法应该说是大胆了,比流行书风大胆得多了!所以,现在如果把我的东西归在被某些人认为的流行书风里,我认为属于不合理。因为,我并不是没有传统功力,也不是没有传统认识,传统认识深度上不比别人太浅,传统功力上可能还比某些人高一些。书法一直从古至今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所以,宋代跟唐代不同,唐代跟晋代不同,元明清各个时代都不同,一直到现在的林散之,从古至今,草书大家全不相同。这就是成功的。既有新的风格、大的差别,又有高度和深度。

    我认为,在艺术上不管书法、国画,始终要把握一个什么呢?主流。这个主流和支流是大不相同的,像八大山人、担当、石涛、髡残、渐江,以及后来的山水画家黄宾虹,都在中华民族大文化的主流线上。这跟其他的随便画画山水、画画花鸟是不一样。这是在中华大文化的主流线上的创新,这就是延续香火,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真正的创新。

    我到现在把握的还是这个,你别人怎么做,我不管,说好我也不至于高兴,说我不好,我从来也无动于衷,我知道我该怎么走这条路,我觉得我还是思想明确。你说我的书法它偏离了轨道吗?真没偏离!至于有些人认为偏离了,或者怎么样,他的认识深度还可能有问题。所以,批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的是正确的,我们听了就需要注意。比如,有人提到我的作品,有一段时间夸张过份了,那么,我听到这个话以后,认为这个是对的,就收敛了。

    我研究过历史上的书法,大的风格往往是精神气息的差别。你看以《兰亭八柱》为例,临兰亭的那几个人,全不一样吧,那字形几乎都是一样,临摹字形不可能不一样吧,可是精神气息大不相同!字形差别是一个方面,但精神气息又是一个方面,这个差别是内在本质上的差别。有一点确实客观存在,就是搞艺术的一代比一代难,什么原因?前人几乎把风格都占了。

 

    唐:对。像您们这一辈的书家,基本上把这一历史时段所有创新的可能都挖掘了。

 

    郭:包括古代中国的大书家大画家把各种风格几乎都表现了,在风格的探索上越来越难了。至于高度、深度是永远存在的。不是光有风格就行了,没有高度和深度的风格不叫风格。不是说,你与别人写得不同就行。从根本上说,艺术只有好坏之分、高低优劣之分。不是以风格流派区分高低。你看林散之是真正的成功者,我是认真的研究了他,他是不低于怀素、张旭和黄山谷的,了不起啊!这一代人,惟有林散之是历史上真正的大家。山水领域是黄宾虹。陈子庄也不得了!他们不仅有风格,还有高度和深度。黄宾虹的学问了得,比林散之还要高,你看那书信小字的书法比林散之还好。

 

                   书法才是抽象艺术的起源

 

 

    唐:我在《中国书法全集》赵孟、唐寅、陈继儒、赵之谦、李叔同、马一浮等大家的编辑过程中,得以从一个宏观的历史文化视野来审视各个时代不同书家的创作发展历程。他们在他们各自的时代,是如何形成他们各自的面目?我就比以前更清晰的觉察到一个书法家在不同时期因环境的不同而导致书风的变化,更为深刻的感受到历史对不同时代书家烙上的印迹,我想请问先生如何看待在今天这个大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书法?

 

    郭:书法从国际上来说是惟一的,从中国的国粹来讲呢,也是最纯粹的。而且最抽象的就是书法。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抽象艺术起源在西方实际是不对的,书法才是抽象艺术的起源。毕加索就说过,我要是在中国,一定是个书法家,而不是画家。这句话份量大,这说明他懂艺术。而且书法还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瞬间就能完成作品。当灵感、激情来了,在激情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这个作品已经完成了,其他艺术都不行。画一幅画,总需较长的时间,油画更不可能。所以,作为一种灵感诱发的抒情艺术,书法是最具特点。但是书法是太难了!说容易又太容易了,中国都快有几亿书法家了。但是真正达到深度高度,书法太难了,它比画还难。

    它的意境、情趣、气息、精神等等的追求,什么诗情画意、哲理、诗情都可以付诸线条,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线条就没玩出来。石涛说的一画也好,一点也好,就是指线条。线条表现一切。线条里面含量要是少了,或者没有,水墨就没有依附,其它就更谈不上了。所以基本功的锤炼,往往是锤炼一生。你看林散之,他到多大岁数的东西最好呢?78岁以后,82岁到86岁的作品,感觉很难有人达到。黄宾虹也是这样,到老年以后越来越好。对黄宾虹的山水,我说过这话: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

    中国的书法想提高层次,没有东方哲学的滋养,没有道家精神和佛家精神的滋养不可以。儒家还差一点,它属于入世哲学。你看古代有多少大和尚,怀素、石涛、八大山人、虚谷、担当、髡残、渐江,全是大和尚,其实他们不一定不能生活在世俗间,而是为了清静心性,为了艺术宁可出家,真正是艺术上的教徒。所以要修炼心性。甚至可以这样说:心性修炼比学问积累还重要。

 

 

 

网站首页 艺术简介 评论摘录 书法作品 山水作品 花鸟作品 最新作品 评论文章 艺术资讯 视频专栏 艺术历程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郭子绪教授个人网站 备案号:辽ICP备05026028号-3
设计制作:东方艺术工作室 恒昊互联网络